“开船啦——”天蒙蒙亮,丹江口水库河南淅川境内的水面上,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,一艘小船缓缓划开水面,驶向前方的南阳市太子山林场。小船上的护林员,属于河南省唯一的水上护林队——太子山林场护林队。
2014年12月12日,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。位于“出水口”的太子山林场,是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生态屏障。40多名护林员、47年坚守,植树、护林,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。
“这山林里隐隐约约的小道,都是我们踩出来的”
(资料图)
清晨,陈人范一觉醒来,刚刚5点。几十年来,他每天都会在这个时间准时醒来。煮碗玉米粥、热个白馒头,简单的早饭过后,他拿起柴刀、锯子,匆匆赶往1公里外的码头,启动小船,与同事们一起巡山护林。
“护林要趁天光。不同季节巡护时间不同,一切以天光为准。夏天亮得早,就早点出发;冬天亮得晚,就晚些行动。”陈人范介绍,消除火灾隐患、防止滥砍盗伐、预防森林病害,是日常护林的主要工作。
22平方公里的太子山林场,形如一只张开的巨手伸进水库,形成了五道湖汊。由于山路崎岖难行,两山之间要绕道几十公里,护林队巡护只能借助船只。
船在山脚停下,波浪拍打着岩石,水流哗哗响。护林队员跳下船开始巡山。上山没有路,他们只能沿着陡峭的山坡艰难攀爬,陈人范、杨俊将、陈人忠三人虽年过半百,但气不喘、腿不软。陈人范说,太子山林场共有6个林区,每次联合巡山,一天只能巡两个林区。多年来,他和队员们每次都要走20多公里山路。“这山林里隐隐约约的小道,都是我们踩出来的。”陈人范说。
临近中午,大家席地而坐,吃着自带的熟鸡蛋、包子之类的食物。陈人范介绍,有时天黑前巡护不完,晚上便在船上过夜。
站在山顶远眺,莽莽太子山林场一望无际,古木参天。偶尔的几声鸟鸣,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。
“硬是用铁锹和镐头,把荒山‘绣’成了林海”
郁郁葱葱的太子山林场,是几代人青春奉献的结果。“47年前,这里到处是荒山秃岭,一群20岁出头的护林青年,背着帆布帐篷、草垫来到这里,在几十年里,硬是用铁锹和镐头,把荒山‘绣’成了林海。”陈人范介绍。
1975年10月来到太子山的杨俊将,当时只有18岁,是林场首批护林员之一。如今,65岁的他已两鬓斑白。“说是护林员,全是光秃秃的荒山,护个啥?其实是来造林的。”杨俊将回忆,没有田、没有路、不通电,连吃水、吃饭都是难题。吃水,得用扁担去二三里远的水库边上挑,走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,挑回来水洒了一大半;米、面、油、盐,得挖些药材,徒步20多公里山路,去相邻的湖北省丹江口市换,往返一趟得一整天。
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,杨俊将和队友搭起茅草棚,开荒近10亩,种植玉米、红薯和花生,扎根造林。
1984年从部队转业来到林场的陈人忠,当时只有23岁。他说,在石头山上栽树,首先要解决土和水的问题。当年不知用坏了多少把镐、锨,好不容易把石头缝凿成了一个个坑,还得肩挑人抬,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泥土;没有水,他们在山上围堰,用木桶和陶罐从山下抬运。为确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冲走,他们还从山下将一块块石头扛上去,在每棵树苗的根部垒起月牙形围挡。
为了增加树苗根部的储水能力和土壤肥力,陈人忠还发明了“底肥栽苗”法,即树坑挖深,坑底放入适量腐熟的落叶杂草,用泥土封盖、压实,在上面栽苗培土。“一来保墒抗旱,二来能让肥力缓慢持续发挥。”陈人忠说,这种方法虽没啥技术含量,但不花钱,又实用。
当年亲手栽种的松、柏、栎树,苗木只有手指那么细,如今长得比脸盆还粗。已进入花甲之年的杨俊将、陈人范、陈人忠等,放心不下他们当年亲手种的树,依然守护着这片林子。“山上种棵树不容易,几天不上去看看,就想它们。可一来到林场,浑身来劲,就又不想走了。”陈人忠说。
“一旦发现盗伐,坚决斗争到底”
位于太子山林场老场部的三间平房,是荷枝的家。
荷枝说,丈夫一大早就巡山去了。端上一些山核桃,荷枝回忆起刚嫁到林场的那一年。1993年,荷枝嫁给了护林员张端峰。除夕,她把饭菜都端上桌了,山上的树林着了火。张端峰披上衣服就出门了,她也不知道怕,披着崭新的衣服就跟着上山。先是砍树枝扑火,后来用衣服扑,再后来又拿刀拿铁锨砍出来一条隔离带。
“除了防火,还得防盗伐。”75岁的尚锁牛也曾是太子山林场的护林员,已退休多年。他说,过去盗伐木材的情况比较多,“一旦发现盗伐,坚决斗争到底。”
“走,到‘秋娃岭’看看!”陈人范说。这是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的一座山岭。交界线上,是一堵几公里长的石墙,如今已是残垣断壁。陈人范介绍,“秋娃”名叫赵好秋,是第一代护林员。1975年,23岁的他来到林场,为保护山上的重点抚育林区,他花了3年时间用石头垒起几公里长的分隔带,防止牛羊进去啃咬。常年巡山,风餐露宿,积劳成疾,他不到50岁就长眠在太子山巅。附近居民把他以前管护的山岭称为“秋娃岭”,以纪念这位护林员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在47年的岁月里,40多名护林员,在这片22平方公里的荒山上,种下片片绿林、管护座座青山,林场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%提升到现在的92%,活立木蓄积量从2.5万立方米增长到现在的10万立方米以上。他们将青春化作荡漾的林海,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构筑起生态净水屏障。
标签: